当前位置: 红网 > 健康频道 > 正文

临床心灵关怀:没那么伟大,却那么温暖

2016-03-14 11:44:30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易征洋 编辑:曼曼

心灵关怀 同战肿瘤君

    访谈现场

 

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刘晓红为患者送去关怀

  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 易征洋
  编者按:从2007年,到2016年,湖南省肿瘤医院针对肿瘤患者的临床心灵关怀走到了第10个年头。从一开始的淡漠到现如今的蓬勃,临床心灵关怀的发展跟绝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经历过黑暗中的摸索、低谷中的无望和前进中的艰难,最终赢得掌声并渗透到肿瘤治疗的科研、教学、临床等各个环节也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用“心灵关怀”的项目发起人、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省医院协会临床心灵关怀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晓红女士的话说,做到现在这种程度——让医院甘心投入,患者乐于参与,义工不断加入——是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性的崇尚和对人文的坚持,让曾经阻挡着这项事业的现实困境,自觉地辟出了一条幽径。”
  
  刘晓红说,心灵关怀并不伟大,它无法替代常规治疗,也不能起死回生,它的宝贵在于,在眼神交汇、指尖相触的那一瞬间,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志愿者,都会产生一种由心而发的超越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温暖,使前者流连,让后者珍重。
  
  笑容,把恐惧赶到千里之外
  
  2月22日,元宵节。湖南省肿瘤医院在门诊大厅里,刚刚做完第二周期化疗的陈旭(化名)被儿子拉到舞台前坐下。58岁被查出肺癌晚期,对于他和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他并不想把忧郁和绝望写在脸上,但他觉得自己的任何一个表情都在带给家人沉重的包袱。“不看了吧。”他对儿子说,但还是被按在了座位上。
  
  眼前的一幕幕跳动着:色彩艳丽的“美猴王”双手抱着“恭喜发财”的横幅作揖;皮影玩偶在光影下活灵活现;彩灯和彩带似乎交织在一起如同在空中飞舞……就在此刻,就在医院门诊大楼的一角,一切仿佛变得与疾病和医疗无关。
  
  当鼓圈活动开始时,陈旭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抗拒。他加入了活动,和病友志愿者围成一个圆圈。有志愿者递给他一个小鼓,“你只管敲就是了,不用管敲得好不好。”志愿者微笑着。
  
  鼓圈是以各种敲击乐器共同“玩”出节奏与旋律,鼓圈的组成不要求参与者的音乐程度,主要是为了让参与者能够以音乐的方式体验,表达,和交流内心真实与深层的情感,以达到修心和治疗的目的。很快,一阵杂乱,继而韵律丰富的敲击响了起来。参与者在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恣意放纵的敲打中,分享彼此心灵上的律动。在这种纵情欢乐的气氛下,人与人之间的藩篱似乎被打破,音乐流淌在这个众人围起的圈中。
  
  陈旭竟然笑了,这种笑,在他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就消失了。
  
  “你知道,这种微笑,对于他们来说有多重要、多难得吗?哪怕只有一瞬间,也让他们脱离出现实的阴霾,自由而畅快地享受着自己的生命,这一瞬间,微笑帮他们把恐惧赶到了千里之外,剩下的只有自己。”
  
  当天的活动,身为“心灵关怀”的项目发起人、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省医院协会临床心灵关怀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晓红也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众人的微笑,在她的心中比眼前高高悬挂的彩灯更为绚丽。
  
  刘晓红说,鼓圈活动是音乐治疗的一种形式,也是省肿瘤医院临床心灵关怀部尝试的一种全新治疗手法,帮助住院患者解决情绪及心理上的困扰,建立积极的心态,形成抗癌斗志。
  
  “在各个节日,尽可能多的举办各种活动,是我们医院医学人文的一贯传统,希望在这样消除了医生、患者界限的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放松自己,给枯燥的住院生活多一些快乐,多一点亮色。”
  
  参与,感受活着的价值和力量
  
  “参与”,是刘晓红着重强调的另一个词。“对于患者来说,参与感会转化为自我认同感,让在身处绝症的极度失落中,惊奇地发现自己继续活着的价值和力量。”陈旭的故事,很直观地诠释了参与对于肿瘤患者产生的魔力。
  
  但“参与”却不仅仅是针对患者,对于心灵关怀的志愿者、心灵关怀师,参与到患者的生活,“参与”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90后心灵关怀师童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参与者。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温馨的心灵关怀室,她充当的是医生、治疗师、朋友、老师……。
  
  从2013年9月入职湖南省肿瘤医院心灵关怀部至今,她辅导病人近100位,每人辅导1至4次不等,每次最短2小时。这样的工作量,只是全院临床心灵关怀辅导的一小部分。
  
  童医生不愿意把前来求助的病人称为“患者”。“我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有用吗?’他们很多人都会回答,以前觉得挺有用的,现在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她说成为“患者”会让一个人失去力量,觉得自己没用,希望依附于医生或他人重获健康,这正是抗癌路上的大敌。
  
  所以,她叫他们“旅行者”,意思是来医院旅游的人。
  
  基本上每个来咨询的人都会流泪,“他们心里有一些很重的东西,我会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宣泄出来。”童医生说。唯一一位全程不掉泪的,是一位退休的长者,被确诊患癌后内心无法接受,申请辅导。但整个临床心灵关怀的过程中他都要处于主导地位,言无不尽的细节几乎使这个90后的小姑娘有些犯困。“但有一会儿他突然说,‘我说这么多,你不要不耐烦啊。’那一瞬间我就警醒了,临床心灵关怀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如果不是听他讲完自己的故事,我就无法体会到那件事对他有多么重要,也无法根据他的需求辅导,得到有丰富人生阅历长者的信任。”
  
  童医生是湖南省肿瘤医院第一任全职临床心灵关怀师,是医院里特殊的不拿手术刀的“白大褂”。
  
  “有时候白大褂特别有用。很多病人会拒绝‘心理医生’,好像接受了辅导就是承认自己‘有毛病’似的。但如果穿着医院的白大褂去跟他们聊天,每个人都很开心。”
  
  2014年1月20日,童医生在微信朋友圈里说:“这几个月以来给肿瘤医院‘旅行者’做心理干预,最大的收获不是帮了多少人而是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成长”,童医生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音乐疗法”是心灵关怀服务主要运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舒缓的音符释放情绪。童医生一直想学习更为新颖的“舞蹈疗法”,但苦于学费昂贵。1月20日这天,她辅导一位中年男性“旅行者”,在音乐治疗中,他竟然摆手舞蹈起来。“我特别开心,因为‘旅行者’实现了我的心愿,他也很开心,因为在我这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目前,她也开始尝试集体心灵关怀课。“很多人对单独接受心理辅导仍然有抗拒。但十来个人一起坐下来,每个人述说自己的故事,像是单调住院生活的一次娱乐活动,倒是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类似的故事多不胜数。临床心灵关怀师们还针对乳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等特殊病例,设制专门心灵关怀辅导方案,设立“患者心灵成长日历”。开展艺术治疗,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打开患者美丽心灵之门,不断注入积极心灵资源,有效地缓解肿瘤患者因来自于疾病本身的恐惧、手术、放化疗、家庭经济压力而导致的人格及情绪、人际关系的改变,帮助他们重树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应当说,医患双方的“参与”,是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根本。
  
  遗憾,他们没能走到今天
  
  刘晓红大概是在2005年时开始关注到“临床心灵关怀”这个概念。
  
  它是指当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在患病、受伤、悲痛、临终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整体的情感与精神的支持与帮助。
  
  在当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伴随恶性肿瘤而来的,除了对身体的摧残、对疾病的恐惧、手术、放化疗治疗、家庭经济压力等,更有诸多心灵上的创伤。严重的患者甚至悲观厌世,走向轻生,甚至有专家坦言,“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发现,“临床心灵关怀”这个看似和“最后的告别”没什么两样的概念,好像能够给发展困境中的肿瘤治疗开启另外一扇窗户。
  
  在刘晓红的推动下,2007年3月,湖南省肿瘤医院率先在大陆三甲医院中推广“临床心灵关怀”项目。志愿者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对病患进行心灵探访,帮助病患及其家庭重树信心。2008年到2013年之间,湖南省肿瘤医院名下的湖南抗癌协会抗癌康复俱乐部成员,疾病康复率达到75.3%。这组令人鼓舞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临床心灵关怀”为恶性肿瘤患者的精神重生带来的积极力量。
  
  但事情的开始显然没有那么顺利。
  
  没有经费、没有编制、没有晋升加成,所有工作都得在本职工作之外进行。一个小细节大概可以窥见当时的困境:医院最早的两个心灵关怀师都早已退出不干了。
  
  与此同时,从项目启动开始,“心灵关怀”就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对最现实的问题——所谓关怀,从来不能只是空口白话,对于那些陌生而颤栗的肿瘤患者,你总要给他们带去点什么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和排斥。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手上的经费只够给他们买一些柴米油盐,最大的红包,不过也就是几十块钱。”刘晓红打趣说,他们甚至不如那些卖保健品的更能博得对方的信任。
  
  时间最终让“心灵关怀”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临床心灵关怀项目启动至今的近10年中,医院为患者提供包括临终关怀,危机辅导、哀伤辅导、家庭及社会关系辅导、异常心理辅导,医学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心灵关怀服务。据统计,已有1000余人次患者(其中有探访记录的357人)接受了免费心理辅导和咨询,84位学员参加系统的心灵关怀知识培训,其中19人获得临床心灵关怀师证书,22人获得学员证书。
  
  目前,湖南省肿瘤医院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心灵关怀志愿者队伍,除了本院的医护人员,也不乏“准空姐”、医学院学生、82岁的肺癌患者,甚至许多医务人员的子女。医院成立了临床心灵关怀部,配备了专职人员,并在每个病房培训1-2名.“心灵关怀员”,免费为病人进行专业的心灵关怀探访。“心灵关怀员”针对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及临终时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聆听倾诉、疏通压力,为病人及其亲属提供专业和整体的临床心灵关怀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心灵关怀师的辅导下,重拾勇气和信心,而部分无法医治的患者,也在理解和倾听下,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
  
  医院还成立了湖南唯一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湖南省肿瘤医院宁养院,宁养院于2008年成立,今年已是第9个年头。9年来,它免费为贫困的晚期癌痛患者和家庭提供家居免费镇痛治疗和心理社会照顾,所有接受服务的患者都是居家患者,在社区接受照顾,至今已服务晚期癌症患者2300余名。
  
  现在,来自各方的资助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心灵关怀”项目基金上来,经费已经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这个团队,热情而毫无保留地献上自己的真诚、汗水,或者是类似“皮影戏”这样的绝活。至于患者,他们已经习惯了定期或不定期地被邀请到“心灵关怀”的活动里去,俨然成为了自己治疗周期中的一部分。
  
  刘晓红自豪地看着这一切,她像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讲述着“心灵关怀”前前后后的故事。“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从迈出第一步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始比结果更重要。我要感谢那些在一开始就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的人们,唯一遗憾的是,那些不得不先离开的人,没能一直走到今天看着自己曾经的努力变得如此重要。”
  
  延续,比辉煌更需要坚守
  
  在距离项目启动的第10个年头,“临床心灵关怀”现在已经成为湖南省肿瘤医院一张温情的名片。但在刘晓红的眼中,延续,显然比辉煌更需要坚守。
  
  因为工作调整的原因,刘晓红一度要离开“临床心灵关怀”项目。这个项目几乎是她一手创建起来的,这让她开始担心自己走后项目未来的走向。
  
  “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刘晓红介绍,这些年来,临床心灵关怀服务已在医院全面铺开。为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医院还专门招聘了相关人才,成立了医院临床心灵关怀部,并专门安置了150余平方米的场地,设置了包含接待室、办公室、辅导室和学习室等在内的功能区;定期举办大型学术交流,申报科研课题和成立临床心灵专业委员会。
  
  项目还成立了顾问小组和临床心灵关怀小组,经过自愿报名和层层选拔,以及严格的集中培训和临床实践后,现在已聚集了一定规模、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主要有:来自大陆各地和香港地区的13位高级临床心灵关怀顾问、134位湖南省肿瘤医院管理、医务人员,他们分别具备中高级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文艺术等专业背景和心灵关怀专业培训。目前,小组成员活跃于医院医患之间,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心灵关怀服务,有人称之为心灵自愿者或社工。
  
  “已经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推动了,‘心灵关怀’渗透到了各个环节,深入人心,它为自己寻找到一套符合医院实际的临床心灵关怀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刘晓红所说的制度,包括了临床心灵关怀师守则、临床心灵关怀师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及临床心灵关怀师工作制度等等,制度化后的“心灵关怀”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章可循。
  
  采访的最后,刘晓红说:“没有人文情怀,是做不好医生的,也是做不好医疗事业的,既然医患之间沟通、理解和爱是医学人文的发展方向,心灵关怀就只会发展地越来越好,没什么好担心的。”
  
  后记
  
  在不断的经验吸取和方式探索后,心灵关怀现在已经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为人期待而效果显著的常规疗法。它为那些经历着痛苦治疗,却仍然挣扎在死亡和崩溃边缘的肿瘤患者,描画出一幅多彩而光鲜的景象——那不是绝望的悬壁上的一抹落日余晖,更像是久旱的枝桠上的一簇蓓蕾花开。有了这一点姿彩,就能让生命重新感知到慰藉和希望,无论是幻觉还是真实,无论是此岸还是彼岸。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