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画地图” 当心影响心理健康
长沙晚报记者 彭放 实习生 谢云
指导专家:曾宇东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孩子睡觉“画地图”时,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有的家长则训斥了事。
我国最新一项超过10万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5岁人群中尿床患病率达15.2%,然而许多家长低估尿床的危害,没有寻求治疗。
专家提醒,尿床看似“小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将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家长发现儿童遗尿症需尽早干预,切勿采取观望态度。
调查 15%的5岁儿童尿床,就诊率仅18%
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的2017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样本量达到10万多,涉及全国25个省份,有35家医院、264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参与。
据中国儿科医师协会肾脏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调查以3个月内至少有一次的尿床作为其中一个统计指标,结果令人吃惊:调查人群中,5岁儿童遗尿患病率达到15.2%,7岁的孩子为8.2%,10岁的孩子是4.8%。即使16岁到18岁的人群中,仍有1.7%的患病率。
徐虹指出,调查显示儿童遗尿症的严重度也应该引起关注:在每个年龄层的尿床孩子中,都有约20%比例每周尿床3次以上。
然而,调查显示,遗尿症的就诊率并不高,在5岁后仍有遗尿现象的孩子中,仅有18.2%的家长会带孩子就诊;即使每天都尿床的严重情况下,也仅有40%的家长会带孩子就医。同时,近四成的家长因为尿床问题责骂过孩子,甚至认为是孩子笨,有些家长则为此产生焦虑情绪。
危害 尿床影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想参加夏令营,但我害怕在外面睡觉。”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10岁的小昊(化名)在医生的鼓励下,终于敞开了心扉。
小昊从小有尿床的毛病,妈妈开始认为等孩子大点就好了,直到上小学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小昊妈妈从苦口婆心地说教,到忍不住斥责,甚至大发脾气,然而,还是无济于事。直到小昊妈妈渐渐意识到,尿床让孩子越来越内向、敏感、缺乏自信,才带他来看医生。
曾宇东表示,大部分孩子尿床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身体没有疾病,只是单纯性的尿床,少数患儿因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疾病导致遗尿。
功能性遗尿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遗传因素外,家长的养育习惯也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有研究表明,过早把尿和过度依赖纸尿裤,都可能造成孩子尿床。
“1岁以内的宝宝没有自我主观能力,这时候做把尿训练是徒劳的。”曾宇东提醒,经常性把尿会导致宝宝的膀胱没有储满尿液就排尿,不能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正常的高级反射。而有些孩子迟迟没有接受定期排尿训练,两三岁后还整天穿着纸尿裤,随时想尿就尿,也可能难以形成规律的排尿反射,从而引发遗尿症。
功能性的尿床虽然对孩子的身高和智力发育没有影响,但久拖不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项调查表明,对于日益长大懂事的孩子,尿床造成的心理创伤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
干预 大部分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纠正
曾宇东提醒,孩子一般两三岁开始形成排尿的意识、自主控制排尿,三四岁基本晚上不再尿床。如果三四岁之后还频繁尿床,就应到医院排查病原,并对孩子的尿床行为尽早干预。
“大部分遗尿症的患儿,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就可以得到纠正。”曾宇东建议,应尽量避免孩子晚上摄入过多的水分,特别是少喝含糖分高的饮料;平常多吃含纤维素多的水果,预防便秘;睡前排干净小便,避免过度劳累和兴奋;如果夜间叫醒孩子排尿,一定要设法让他清醒,以便形成排尿反射,而不是简单的“把尿”。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记录排尿日记,帮助他们做一些自主排尿功能的训练。比如让患儿白天尽量多饮水,并训练孩子适当憋尿,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来扩大膀胱容量,提高膀胱控制力。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遗尿症患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遗尿报警器和药物辅助治疗。曾宇东强调,家长对尿床的孩子要以鼓励为主,一定不要因尿床而斥责孩子,否则孩子往往因紧张加重尿床症状。
- 长沙健康管理中心口碑评比:长沙市妇幼保健院 (2016-06-28 14:13:41)
- 7月长沙市妇幼早产儿增多 专家称高温诱发早产 (2013-08-15 18:00:10)
- 【探院】长沙市妇幼保健院:顺产VIP全套价格两万元 (2012-08-17 14:10:34)
- 昔日“铁娘子”沦为阶下囚的反思 (2007-03-19 00:02:50)